陈晓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有感

时间:2025-08-20浏览:11设置

“四风”是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第77页到79页主要是对“四风”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第82页对“四风”的实质和根源进行了剖析。第83页到第94页均对“四风”问题的新表现、危害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说明。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比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5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5,275起,批评教育和处理312,907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21,369人。从问题类型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比最高,达87.5%如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中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分别占49.2%、22.7%、14.9%。查处对象以基层干部为主,乡科级及以下干部占比93.8%。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发现,虽然纠治“四风”取得了一些新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必须坚持严的基调毫不动摇,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当前“四风”问题呈现了很强的“变异性”和传染性特征。论述摘编84页对隐形变异“四风”的表现进行了列举。总结如下其一形式主义新变异,呈现“APP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强制基层使用政务APP微信群“打卡留痕”,以信息化名义增加负担一些地方为了营造工作进展顺利、业绩斐然的假象,不惜在APP上谎报数据部分地方还对干部的“AI使用率”提出考核要求,为形式主义推波助澜部分干部为了应付检查,借助“DeepSeek”或“豆包”等AI工具生成虚假的“完美数据”,精心优化“数字台账”以上行为严重破坏了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其二官僚主义有新表现,呈现“软钉子化”特点具体表征为对群众诉求踢皮球”,以“正在研究、需多部门协调”等借口拖延处理群众合理诉求。三,享乐主义有新变种,呈现躺平隐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一些干部不再是有过去超标配备豪华办公室、出行前呼后拥、讲排场等行为,而是降低工作标准,唯求“及格”,工作岗位上“摸鱼”一些干部创造隐蔽吃喝场景比如“吃公函”,将公款吃喝转移至内部食堂、培训中心,拆分票据报销;“吃食堂”,以加班餐”名义超标准接待,费用摊入后勤支出;“不吃公款吃老板”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四,奢靡之风有新花样,呈现“马甲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违规开展会议培训方面,在党日团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等活动中巧立名目“借壳旅游”、更改行程“绕道旅游”、增加人数“搭车旅游”等在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方面,打着评先评优旗号、过节名义等向职工随意发放现金、购物卡、代金券,或者发放数额上明显超标的高档奢侈商品等。

虽然“四风”表现多样,形形色色,但说到底,是与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牢固联系在一起的。解决“四风”问题,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 “散光”。我们作为学校职能部门一员,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广大教师急难愁盼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干部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感受就不一样我们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学会换位思考,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坚持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努力构建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校园生态不懈努力和奋斗。机关党委六支部 陈晓燕

返回原图
/